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社會實踐團赴騰開展少數民族文化研習活動
7月4日上午,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石榴紅,邊疆興,昆工學子在行動”赴騰沖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騰沖市五合鄉帕連藝術村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中的強大力量。
帕連村位于龍川江西岸,形成于明末清初,于2013年被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漢文化和傣文化在帕連村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傣”文化。
寨子周圍綠樹成蔭,鳳尾竹影婆娑,處處經典詩歌文字點綴,美麗藝術墻繪遍布。在文化站工作人員熊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們在參觀中感受著“古村+藝術”的復興之路,感受著人間煙火氣與浪漫的相得益彰。
傣族織錦是傣族先民原始勞動的產物。傣族手工織錦技藝,是傣族人民上千年的編織技藝和審美觀念的結晶,體現了農耕時期傣族社會和家庭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為體驗織錦技藝,熊老師帶領實踐團尋訪了織錦技藝傳承人“阿改姐”。在“阿改姐”家中,“阿改姐”親自指導實踐團成員,從最基本的選線、染色開始,到復雜的圖案設計、織造技巧,一步步帶領學員深入理解并掌握傣族織錦的精髓。
在帕連傣寨里,除了美好的巷弄、展館、園地,還蘊藏著豐富傣族文化,傣族民歌、嘎光嘎秧舞。在村民家中,傣族姑娘悉心指導實踐團成員跳起了嘎光嘎秧舞,同學們圍圈共舞,隨音律翩躚,體驗傣族趕擺風情,在心中播下多民族共同繁榮的種子。
參觀研習結束后,社會實踐團深入了解當地風俗、文化特色,以問卷調查、走訪方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調研。
帕連藝術村的發展,是各民族齊心協力、共同奮進的有力證明,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方面的強大作用。實踐團隊成員在參觀完帕連藝術村后紛紛表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各民族優秀文化匯流而成,作為新時代青年要肩負起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時代責任。(蘇怡蓉 李偉 劉昌浩 李煜)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