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美元:苗族服飾“點金手”(非遺傳承)
陶美元(右)在傳授技藝
陶美元是苗族服飾(習俗)國家級傳承人。
陶美元1965年出生在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打平村大龍灘村民小組。從四五歲記事起,陶美元就跟隨祖母、母親在地里選麻種、翻麻塘、種麻、收麻和切麻、績麻、紡線、繞線、煮洗漂泊、碾麻、牽線裝機、織布、刺繡等,隨親戚到云南大理、楚雄、文山、紅河,貴州,湖南走訪苗族文化老人。較為全面地掌握了苗族服飾制作苗繡中的挑花、平繡、鎖絲繡、扁帶繡、梗邊繡、打籽繡、補貼繡、堆繡、破線繡、錫繡、辮繡等技法;掌握色彩在苗族服飾搭配的統一法、襯托法、對比法、呼應法、點綴法等。掌握苗族服飾中幾何紋(包括網紋、三角紋、八角紋、菱形紋、曲折紋、雷紋、回紋、弧線紋、窄條紋、漩渦紋、圓圈紋、回旋鉤連紋等)、動物紋、植物紋、勞動生產工具紋和其他“母紋”。掌握苗族服飾中紋飾圖案造型、紋樣色彩搭配、紋飾圖案內涵等。
十二三歲起,陶美元到鄰里四鄉隨著苗族民間口頭文學老人,隨親戚到省內外苗族居住地學習,掌握了有關服飾歷史傳說和內涵。如服飾中有關女媧、蚩尤、黃河、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黃果樹瀑布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服飾紋案中苗族遷徙、田地、城市、牛羊等傳說。
被稱為“五彩霓裳”的昌寧苗族服飾由包頭、上衣、領褂、披肩、飄帶、三角小圍腰、腰帶、大四方圍腰、小四方圍腰、百褶裙、綁腿等十八件套組成,被譽為十八一朵花。一套精美的昌寧苗族服飾通常需要5到10年才能完成。
在陶美元家的院子里,隨處能見到制作苗族服飾最基本的原料——工業脫毒大麻。3月播種,7月收割。麻的成熟要到開花,但不到結果這個階段就要收割,麻老了容易脆,無法達到紡線的要求。這些看起來“粗劣”的原料是如何變身為五彩盛裝的呢?陶美元介紹道:“在切麻前,先要均勻地往曬干的麻稈上淋水,等十多分鐘,將回潮變軟的麻稈拿在手上,就可把麻皮撕下來,不能輕也不能重,力度要均勻??兟槭乔新楹笥忠粋€費時的環節。把一段一段的麻料連在一起的過程中,過細的地方要備粗,以防麻線斷裂;過粗的地方要剝勻,以免形成小結,影響美觀。”陶美元覺得這是麻布制作中最繁雜的一道工序。結好的麻皮經過紡麻環節變成粗細均勻的麻線,在麻線織成麻布之前,陶美元還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讓麻線的顏色變得白凈,而這個環節的主角居然是黑黑的灶灰。麻線用黑色的灶灰水煮三次漂三次后由生線變成了熟線,不僅變得白凈,且柔軟不易斷裂。這樣的麻線經過紡線環節才能裝上織布機,一梭一線織成布。
2006年5月20日,昌寧縣苗族服飾(習俗)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有了這樣的契機,陶美元把傳承苗族服飾技藝變成一種責任。她深有感觸地說:“我是一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十分榮幸,而且深感責任重大,在我們苗族文化傳承中,想來跟我學的我都認真教,我要把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陶美元在向前輩學習的同時,不斷挖掘、保護、傳承好民族文化和技藝。如今,當地大多數苗族婦女都拜她為師,也有大理、楚雄、文山、紅河等地的苗族婦女慕名前來投師學習,現有徒弟200多人。如今,她是昌寧苗族的一張文化名片,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特別想讓外界記住,她是昌寧苗族服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任何手工藝品的傳承和推廣,都會遭遇瓶頸期,昌寧苗族服飾也不例外。
陶美元不僅能使苗族服飾“織繡”出來,更能“唱”出來。她善于演唱苗族服飾習俗小調和山歌,聲音獨特,小調韻味別致,信手拈來,渾然天成。許多小調只有她一人能唱,她也因此被稱為“苗山百靈鳥”。2010年被命名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被評為第五屆云南省百名拔尖村鄉土人才;2013年擔任電影《苗嶺霓裳》民俗顧問,苗語演唱者;2014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獲昌寧縣首屆“興昌人才獎”;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20年被保山市總工會授予“保山工匠”等稱號。由她代表傳唱的民間小調集成有《陶美元演唱昌寧苗族服飾習俗小調60首》《陶美元演唱昌寧苗族服飾十八件套小調62首》《陶美元苗族民間故事》(40萬字,羅金榮收集整理)等是其代表,是苗族服飾文化的又一瑰寶,是研究苗族文化的又一活化石。
在陶美元的帶動下,耈街彝族苗族鄉建立了6個苗族服飾傳承點,每個傳承點每年重點培訓10至15名傳承人,每年培訓近100余名學徒。同時,每年還會通過舉辦苗族服飾民俗文化傳習活動暨傳承人技藝展示大賽,借此強化傳承人間的交流學習。陶美元總會在這樣的培訓和比賽現場進行苗族傳統刺繡的實操和講授,履行傳承人職責,讓精美的苗族服飾制作技藝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